|
学校与中国医健联盟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
|
新校区规划设计鸟瞰图 |
莆田学院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故乡、著名侨乡——莆田市,是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占地1666.8亩,校园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5901人,教职工1115人。2011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先后获评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花园式单位。
一
学校按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学合作,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学校牢牢把握贴近地方、产学合作这一转型发展的关键特征要素,实施人才、开放、品牌、文化四大战略,提出建设有特色开放式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基础,确定以工学、医学、管理学作为学校主干学科门类,提出“做大工科、做强医科、做实文理、做精师艺”和“工科搞特色、医科走基层、文理转应用、师艺留精品”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提出“以应用为原则,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打造团队,产学结合,项目推动”的学科发展思路,完善了学校的顶层设计,为加快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努力实现学科和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主动适应莆田市十大产业中的工艺美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疗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初步构建了工艺美术类、机电类、信息类、土建类、环境生物类、医学类、文化及创意产业类、工商及公共服务类共65个专业(专业方向)的8个专业群。重点发展工学、医学类专业及工医、管医等交叉的专业。在6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建设了8个校级重点学科,对接支撑专业群。开展应用型研究,实现了学科与专业相长,人才培养与科研相长。根据地方需求和学校实际,遴选5个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进行建设,为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做好准备。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导向。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调整和优化。学校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要求要以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国家认证为基本出发点,按照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设定、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制定流程等要求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中学教师”、“拔尖创新人才”等培养计划。学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被评为国家校外实训基地。试行课证结合,鼓励学生考取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代替教学内容与其紧密相关的1-2门专业课程考试。引进开设34门MOOCS课程,每学期选课3000多人次,主要用于校级公共选修课的补充。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2013-2014学年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国家奖项88个、省级120个;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奖项62个、省级30个。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在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蝉联冠军。
(三)构建合作发展联盟,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是构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成立了由莆田市领导牵头、市直主要部门领导参加的莆田学院政校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政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以此为基础平台,推进政产学合作。与莆田市科技部门、莆田国家高新技术开发产业区管委会联合举办了“产学研对接会”;与莆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莆田市工业技术研究所、莆田市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等50家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二是合作培养医疗人才。为福建省九地市培养定向基层卫生人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获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3年,学校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策略联盟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全国8000多家莆系民营医院在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为民营医院输送人才。三是合作开展研究,服务地方建设。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9个单位共建研究基地,与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莆田市上得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等76个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四是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先后与中国移动莆田分公司、连天红家具有限公司、福建省巨岸建设有限公司、帝宝花园大酒店等184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应用化学专业等5个实践教学基地被列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被评为国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开展闽台合作和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台湾6所科技大学合作,采用“3+1”的模式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现有三个年级闽台合作专业学生542名,其中首届招收的149名闽台班学生已赴台湾6所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与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等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四)政策引导、引培结合,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学校通过政策引导、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力度,不仅重视从研究型高校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亦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制定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办法、教职工国内进修管理办法,鼓励教职工进修访学,提高教师应用科研水平。制定教师专业实践管理细则,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开展专业实践工作,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展项目研究,为“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在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薪酬分配上给予“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67人,其中正高职称(教授)73人,副高职称279人,高职比45.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65.8%。工科、管理学和医学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占其专业专任教师的41.5%。
(五)拓宽应用型研究路径,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学校鼓励开展应用型研究,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共成立14支科研创新团队,33支服务地方团队,提升了科研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设备的优势,开展枇杷栽培与种植和工艺美术应用技术等莆田市特色产业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日本、西班牙白肉枇杷新品种的引种研究”分别获福建省和莆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培育的白肉枇杷新品种“洋太白”已在福建和广东等省推广,种植面积达6700亩。与莆田绿森庄园枇杷酒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干型枇杷酒”获2004年度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三等奖和2009年度“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奖,自投产以来新增产值8300万元。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在莆田市妈祖信俗申报“世遗”、莆田市编制“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规划、莆田市博物馆妈祖文化展厅规划与论证、湄洲岛5A景区申报、妈祖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妈祖民俗体育开发等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挂靠单位和会长单位。2014年,获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基地”荣誉称号。
二
当前,莆田学院正进一步深入贯彻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国家和福建省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快建设以学科为依托、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群。按照地方产业对人才需求进一步调整老专业增设新专业,建立专业群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探索建立与县区、行业共建二级学院,与行业企业联办专业的新机制。加快发展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能源、化工、医疗器械、电子商务、港口物流等应用型专业。重点发展工学、医学、管理学类新兴交叉专业,推动工医结合、医管结合,改造与发展传统优势专业,使专业群进一步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逐步将现有已成熟的专业方向变现为专业,按需求新设的专业先按专业方向进行建设。近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方向,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与西门子(中国)公司合作设置医疗器械专业方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医院管理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设置医药营销专业方向,在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儿科医学专业方向,在护理专业设置助产方向等。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上有新突破。以深化产学合作、优化实践基地为抓手,落实“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为平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三对接”,即:培养方案对接专业认证、行业标准,课程体系对接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培养过程对接生产(工作)实际。与专业评估机构联合开展专业评估。完善课程建设和评价机制,重点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大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启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每年建设10-15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立遴选制度,每年选择若干优秀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参与省级、国家项目评选。3年内建设100门左右与企业合作的应用型校本课程、40门左右网络共享课程,引进50门慕课课程。在试行的“课证融合”基础上,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并将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必修学分,纳入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三)在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上有新突破。发挥莆田学院政校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作用,面向企业、行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扎实推进校企、校地合作,在科研、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行业和大企业加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平台,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莆田市实现在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全面对接合作,构建校企、校地立体合作架构。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工医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文管类25%)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学时累计达到一年。建设产教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逐步扩大校企合作专业课教学的比例。
(四)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教师的“双师双能工程”,制定完善“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加强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引导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提升,高学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加强创新创意教育师资培训。加快引进应用型高层次领军人才,对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聘用行业企业专家和外籍教师、专家来校任教,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聘用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突出实践能力和产教融合的业绩贡献导向。
(五)在创新学校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内部治理结构。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以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为关键,为二级学院“松绑放权”,加强学院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明确责、权、利,鼓励各二级单位大胆改革、创新实践、特色发展。
在转型发展上莆田学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校将以国家推动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为契机,按照产教融合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产教融合办学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内部管理,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研品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把莆田学院建成有特色开放式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成为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中心、文化高地和发展智囊。(莆田学院校长 李永苍)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2日第八版) |